张之洞的海防思想,是在甲午战争前后开始发展,并付诸实践的

让惨痛变得苍白 2021-06-07 10:26:29

甲午战争前后,是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时期,他一方面将之前的海防思想付诸实践,一方面探索新的发展。在甲午战争的巨大冲击下,张之洞进一步认识到,中国海防的落后和国力的孱弱,也认识到自己海防思想的不足,在战后发展了其海防思想,并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。

他突破了之前储人才、制器械、开地利海防思想体系,认识到强国富民才是加强海防的根本基础。甲午战败使张之洞清醒地看到,要想有强大的海防,光有先进的舰船武器是不够的。

中国和日本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并不是太远,但却被打得一败涂地,在整个战争中清军所暴露出来的军事调度迟缓、军费缺乏、军纪涣散、武器不精、使用不得法等问题,究其根源是中国贫困、国力不足。

特别是在备战过程中,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,使得张之洞预购舰船、枪炮而不得,不得不大费周折借洋款以应急,而又屡屡错过机会,给了他很深的刺激。

甲午战后,张之洞即以强国富民为己任,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相关产业。不仅包括铁厂、枪炮厂、铁路等直接与海防有关的重工业,也包括纺纱、织布、缫丝、内河小轮、瓷器等工商业,他还专门成立商务局,借款给华商,劝导他们开办洋务企业。

在他看来,只有国家和人民富裕了,才有经费来发展海防,才可以推进与海防直接相关的储人才、制器械、开地利等方方面面建设。

甲午之前,张之洞的全部海防实践都是围绕着三大项展开;甲午战后,他的海防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,兴造铁路以及开办织布厂、纺纱厂、缫丝厂、银元局、内河小轮等,工商业发展也和海防实践联系了起来,在官府的指导下,逐步开展起来。

即便是三大项内的实践,也有进一步的扩展。他所开办的学堂数量更多,学习的内容更广;所开采的煤矿、铁矿数量也不断增多等。除了他的海防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外,原有的海防实践也得到更深入的展开。他在广东开设造船厂、铁厂、枪炮厂,勘察煤矿、铁矿,开办新式学堂,但这些都只是开了个头,有的甚至只是规划,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。

比如他的铁厂、枪炮厂、煤矿、铁矿都是他到湖北之后,才大规模展开建设的,可以说他的这些海防建设是始于粤而成于鄂。而且这些工厂的开销和规模,远远超出之前他在广东的规划。比如铁厂之前的规划是为造船和造枪炮提供材料。

但到了湖北之后,随着铁路的兴起,铁厂的很大一部分业务,是制造钢轨、铁轨以及铁路所需要的鱼片钩钉等、一切铁料钢料,所造钢铁除了生铁、熟铁之外,还有贝色麻钢、西门士钢等各种钢材;枪炮厂早期的规划是仿照德国连珠十响的毛瑟枪、和克虏伯十二生以内过山炮。

但到了湖北之后,随着国外枪炮技术的发展,张之洞对枪炮制造要求也不断提升,机器不断更新换代,转而制造快枪快炮。除了造船没有扩展外,张之洞这一时期的海防实践无论是广度、深度,都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
甲午战争前,张之洞在海防建设上一方面强调师西,一方面强调国造,他对中国的国力和人才还有自信,认为西方只是在器物层面优于中国,中国只要学习制造和使用这些器械就可以了。

无论是军队建设,还是工厂建设,他只聘请洋人为教习或技术顾问,并不赋予洋人核心权力。甲午战争严重摧毁了张之洞这种自信,他发现中国的落后是全面的,他对中国人的习气和素质有了很深的怀疑,展现出要摆脱中国习气束缚,更多地依靠洋人和全面师西的倾向。

在军队建设上,他主张用洋人为将领,中国人只能担任哨官以下职务,基于这种理念,他将军队的指挥权拱手交给了外国人。

在铁路承包上,他主张包给外国公司,认为若给中国人,则旷时糜费、十年难成;在铁厂承包上,他也倾向于包给外国大厂,在联系不到外国厂商承包的情况下,他仍主张至少也要用洋商来比价;连海战他也打算交给俄国人,主张与俄国结盟,用俄国的海军保卫中国的海疆。这样的主张自然是流弊深远的,很快张之洞自己也认识到了这点。

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,在今后的军队建设中,他也不再使用洋人为将领。我们只能说某些主张是张之洞,在甲午战争失败刺激下的过激反应,但这些也反映了张之洞希望全面向西方学习,迅速向西方靠拢的心态。

0 阅读:88

让惨痛变得苍白

简介:人心是慢慢变冷,树叶是渐渐变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