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邓浩志
“中国的房子,14亿人可能都住不完”,言论是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最近发表的。所以他的建议是房地产企业应该早转型,早转型,早主动。老专家的确值得我们尊重,但他们很多的观点其实也多少有点过时。
1、 存量住房1/3以上都是将被淘汰的老房子
从人均住房面积看,目前我国人均居住面积接近40平米,家庭拥有住房平均达1.2套。从总量上看,几乎家家都有房子,人人住得都不小。但实际上大家看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会发现。中国超过1/3的房子都是2000年之前建设的,这些房子房龄至少已经24年以上了,而老房子的平均房龄普遍在30—40年左右,50年以上的老房也都有。这里有几个问题:一是老破小符合当下的住房需求吗?还有多少人愿意买,愿意住这些老破小?二是几十年前这批老房子,质量让人放心吗?30年前的建筑质量,未来还能扛多久?三是老房子贷款年限和比例会低于市场平均水平,金融属性大幅降低,30年贷款肯定做不了,老一些房子20年都做不了。而按揭成数也会随房龄而下降。
2、 住房消费有强烈升级换代的需求
中国的房子是很多,但从1949年到2000年之间的多半是单位宿舍,居住品质跟后来的商品房差距巨大。老房子很多没小区,没电梯,没车位,通风差,采光差,户型差。哪怕是进入商品房时代,住房设计也是经历了好几次的迭代。
第一次升级是2000年前后的商品房早期阶段,基本以居住硬件的全面升级为主,比如由单体楼变有花园的社区,由楼市楼升级为电梯房,比如开始配建地下停车场,外墙开始贴外墙砖……
第二次2012年前后开始的居住体验的全面升级,一方面是住宅硬件的进一步升级,比如套内使用率提升,装修品质提升,社区配套升级。另一方面是物业服务的全面提升,物业管理升级为物业服务,以往以社区硬件为服务对象,之后以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。
第三次升级就是最近这几年开始的。一方面是智能化开始进入住宅,比如智能厨卫设备,室内声光电的智能化,远程遥控系统,安防智能化等等。另一方面是建筑设计在空间上的创新,既定义了更多新的功能区间,也进一步提升了住房的使用率。目前90%使用率几乎已经是新房的标配,更有甚者接近100%,这是老商品房时代产品无法比拟的。
3、 人均指标存在严重误导
住房问题,不能以人均多少面积作为衡量指标,不能以家庭多少套房为指标。如果这个办法有用,手机厂商早就破产了,现在人均手机,少则5、6台,多则10几20台。但大家还是在升级手机,还在继续买手机。房子道理一样,谁有钱不想住更好的,更大的,更漂亮的房子?谁不想在配套完善的大城市拥有一套房子?还有多少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希望在经济发达区域就业?落地?生根?
另外还有住房面积的提高,也是当下多少家庭的主要目标。经过20多年商品房市场发展,我们人均居住面积已经从20多平提高到接近人均40平,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平均,不能反映当下绝大多数家庭的实际居住情况。比如很多人在三四线城市老家的房子是空置的,并非有效使用,但却计算在人均居住面积中。实际上一线二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不少,仍有较大的需求没有满足。同样,期望在一二线城市购房的需求也很旺盛,目前四大一线城市常住家庭自有住房率总体不过40%,户籍家庭自有住房率也仅60%+,市场整体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