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》中的“鬼神”思想
《论语》中,论及“鬼神”的话题有五章。 子曰:“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(《论语·为政篇》) 祭如在,祭
沐浴墨香张一的文章
《论语》中,论及“鬼神”的话题有五章。 子曰:“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(《论语·为政篇》) 祭如在,祭
《论语•微子篇》记载,逸民:伯夷、叔齐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张、柳下惠、少连。子曰: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,伯夷、叔齐与!”谓:
“儒”的左边是“亻”,右边是一个“需”,如果这样理解,也挺有意思的。“儒”,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,或者是社会中不
“仁”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之爱。一个“仁”者,一定要有仁爱之心,在自“爱”的基础上,再讲“爱”人,进而爱天下人。 “
“道”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,意思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,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。 在这
“仁”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之爱。一个“仁”者有仁爱之心,在自“爱”的基础上,再讲“爱”人,进而爱天下人。 “爱”是需
“仁”是儒家各种美德的总和。虽然高尚,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“仁”的境界,但孔子又认为做到“仁”是不容易的,《论语·述而篇》
过去有一种误解,说春秋时期只有孔子一个人讲“仁”,其实不是这样的。“仁”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观念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记载
《论语》中的“礼”,有以下表现形式: 一是礼制。 “礼”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。作为典章制度,它是政治制度
春秋时期,人们已在思考“礼”的意义。 《左传》记载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“礼”是上天的规范,大地的准
“礼”“乐”文化起源于夏朝以前的五帝时代。 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,唐尧命虞舜摄政,“修五礼”;夏舜命伯夷为秩宗,伯夷上
“礼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,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。 “礼”是由“示”+“豊”会意而成。“豊”是行礼之器。“礼”本指祭神、敬神
“天”字,在《论语》中既单独使用,也有组词而用的。如“天下”、“天子”、“天道”、“天禄”、“天命”等用法。 《论语》中
“性”的本义是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、作用等。如:性质、性格、性命(生命)、性能、个性、属性。 世界(包括自然界和人
“天”,用作自然规律这一概念时,是天道的意思。人们应当顺应规律行事,这就是效法“天”,或者说是遵循了“天道”。 《论语·
“天命”的基本解释有三:一指“天”的意志,也指“天”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;二、自然的规律、法则;三指人的自然寿命;天年。
“命”的本义是指命令或发布命令,毛公鼎:“膺受大命”,“大命”即天命,铭义是接受“天”的命令。由发号施令引申为指使,又引
“天”是一个会意字,本义是人的头顶。又表示人的头顶上方、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苍穹。引申出天空、太空等义,与“地”字相对。《
儒家是最讲“学”的。从《论语·学而篇》一直到《论语·尧曰篇》,都是讲一个人要坚持学习,向圣贤学习。学习,最终是为了“用”
“恒”的本义是永久,永恒。《说文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恒,常也。” 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,就是“恒”。从春秋时期起,“恒”
热门分类